曾经,大都市的霓虹照亮无数青年的梦想。如今,在呼和浩特大青山前坡的广袤田野上,正演绎着一场来自牧野乡村的青春叙事。青年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秋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新城区讨思浩村的云顶,26岁的海归硕士司旭东已在露营小镇忙碌起来。2022年,他放弃海外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将“诗和远方”装进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这里的每一顶帐篷,都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深情。”司旭东望着初具规模的露营基地,眼中闪着光。3年的时间,他把一个创意变成了现实——云上露营小镇不仅成为首府呼和浩特的休闲新地标,更带动48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村集体收入增长了5%。
在几公里外的智能温室大棚里,来自江苏南通的黄俊棋正在检查蓝莓长势。这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正用科技创造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农业梦想。
“看这果实,饱满透亮!”黄俊棋轻轻托起一串蓝莓,语气中满是自豪。在他身后,数智管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土壤数据。自动化系统让水肥利用率提升90%,预计年产蓝莓48万公斤,产值达3000万元。
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而黄俊棋这个异乡人,却在距离家乡几千公里的地方找到了归属感。
“村里人热情淳朴,服务比城里还周到,我父母都打算搬来养老了。”黄俊棋笑着说。
这份归属感,源于新城区委组织部的创新探索。通过8个社区、12家非公企业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社区治理经验得以传递,企业资源不断输入,为在农村地区创业、就业的异乡人“筑巢”。
青年们在新农村舞台上挥洒汗水,离不开一个稳定而有力的“后台支撑系统”。这个系统里,年轻的基层干部是关键一环。
新城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青年返乡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该区聚焦乡村振兴大局,全力抓好抓实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通过实施“骨干助力计划”,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管好用好在村任职选调生、乡招村用大学生,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温佼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到村任职时的情景。这个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建了个村民微信群,从此手机24小时开机。“小温,我家水管漏了!”“书记,医保咋缴?”……他成了村民随叫随到的服务员。
为了吃透惠农政策,他跑遍各个职能部门,把业务骨干请到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解政策。他的皮肤晒黑了,与村民关系却更近了。
“从‘小温书记’到‘咱们小温’,称呼的改变,是乡亲们给我的最高荣誉。”温佼笑着说。
同样选择扎根基层的,还有从医学院毕业的苏泽群。在毫沁营乡卫生院的诊室里,他耐心倾听每位患者的诉求。“农村看病不容易,要多一分理解和细心。”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选择用所学回报这片土地。
在新城区,返乡青年、外来青年和年轻干部共同构成了一股强大的青春力量,正在从多个维度重新定义农村发展的内涵和价值。
大青山静静伫立,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蜕变。
当青春遇上乡土,让这里成了创业的热土、梦想的舞台、心灵的归宿。那些照亮田野的青春之光,正汇聚起一股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