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我国启动种业振兴行动以来,种质资源基础加快夯实。目前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研机构、企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各自为战、同质化发展等问题。随着种业学科交叉深化,亟须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构建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进一步布局“育繁推服”种业全链条,在3月份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260家科研单位及种业企业提供的2094个农作物新品种集中亮相,展示种业创新成果。我国种业正加快产业创新、探索智慧育种、深化国际合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底座。
基本摸清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家底。目前,我国长期保存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分别为58万份、140万份和14万份,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大豆、玉米资源基因型鉴定全部完成。
一批关键技术品种取得突破。通过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专项,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伴随种业振兴行动深入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实现重要突破。2021年以来,我国启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实施新一轮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包括白羽肉鸡在内的更多品种摆脱对国外进口种源的依赖。
我国种源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提升。数据显示,中央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0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现代化水平提升,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由2021年的70%提高到78%,并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了国家种业企业阵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