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展示
长子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来源: 山西日报      浏览:16      

长子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



深秋十月,漫步长子县乡村田野,平坦柏油路串联起错落农院,温室大棚里青(尖)椒翠绿欲滴,村民广场上老幼相嬉、笑声阵阵。近年来,长子县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六个一”工作法为抓手,从规划引领到生态整治,从产业培育到服务升级,推动乡村旧貌换新颜,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让“环境美、产业旺、百姓乐”的愿景照进现实。

规划先行优生态

乡村颜值再提升

“以前村里路难走,雨天满脚泥,晚上摸黑出门;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路灯亮到院墙边,出门就是小公园,住着比城里还舒心!”10月23日,长子县鲍店镇西马村村民王登科坐在村口休闲广场,看着嬉戏孩童,满脸笑意。  

西马村的变化,得益于长子县因地制宜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工作中,长子县未搞“一刀切”,先对全县286个行政村摸底调研,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其它一般类五类。

为让规划更科学贴合实际,长子县邀请中国美术学院为“千万工程”做全域规划、整体布局,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为总牵引,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乡村风貌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互为衔接。在此基础上,明确“一年见雏形、二年强机制、三年出成效、四年展新貌、久久为功促发展”目标,让建设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同时,长子县推出涵盖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15项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工程,推动城镇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构建“一轴一基五环联动”发展体系,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为轴,以15项城乡一体化工程为基,实现城乡规划互联互补、建设共建共兴、产业共创共赢、治理共治共享、文化共融共生。目前,全县已建成13个精品示范村、43个提档升级村。

生态是乡村底色,也是村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长子县开展“绿化提档、美化提标、净化提质”三大行动。绿化上,利用房前屋后、拆违地等空闲地块见缝插绿、改造扩绿,累计打造城市主题公园、口袋公园等208处,新增村庄绿化123.87万平方米、庭院绿化2000余户,还高标准打造69个绿化示范村。宋村镇东郭村村民杜慧丽笑着说:“现在出门就是小公园,遛弯儿比在城里还舒服!”

在美化和净化方面,长子县累计整治运煤通道80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141.2公里,拆除“面包房”1200余处,铺设农村供水管网220公里,整治“飞线”361.85公里,改造集中供热11406户,实现农村炊事用气全域覆盖,改造农村厕所7.06万座;拆违治乱6500余处,完成44个村污水治理,清理农村垃圾21万余吨,城乡垃圾收运处置率达100%。

产业培育促共富

乡村发展“添活力”

“我们的青椒每天能卖400多吨,发往福建、广东等地,村民靠种菜,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宋村镇东郭村蔬菜交易市场,村党支部书记杜旭东指着满车青(尖)椒介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长子县紧抓这一核心,以“一个产业”促共富,让“千万工程”既改乡村“颜值”,更充实村民“钱袋子”。  

作为农业大县,长子县守牢粮食安全“基本盘”,坚持“一县一业”战略,将青(尖)椒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重点产业,全力构建“育苗—种植—仓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为推动产业发展,全县累计投入7亿元,发展蔬菜产业13.64万亩,建设设施大棚2万多座,规模占长治市64%,今年还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长子县打出“设施农业+”组合拳,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设施农业+集体经济”方面,将设施农业作为激活集体经济的“金钥匙”,鼓励各村深耕“大棚经济”,强化联农带农机制,目前160多个村依托设施农业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超30万元。

“设施农业+三产融合”让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全县完善冷链仓储设施,建成冷库29个;培育浩润食品、星萌冻干食品等加工企业,年深精加工青(尖)椒5万余吨;建成85个田头销售市场,开工建设新发地农产品冷链集配交易中心,让农产品从田间快速运往全国。同时,不少村庄借设施农业东风,发展观赏采摘、民宿休闲等新业态。西马村建起樱桃采摘园、露营基地,周末吸引众多游客,为村民带来额外收入。

在“设施农业+品牌强县”上发力,制定发布8个国家和省市团体标准,推动“长子大青椒”入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有机旱作・晋品”等品牌认证。此外,加强与山东寿光蔬菜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筹建长子蔬菜检测检验中心,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连续四年举办青(尖)椒比武擂台赛,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如今,“长子大青椒”在福建、广东市场占有率超60%。

据统计,目前长子县蔬菜产值达4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带动农民增收超17亿元,人均增收约8500元,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治理升级提服务

乡村生活“更和美”

“现在办事不用跑镇里,在村里‘红色代办站’就能办医保、社保,工作人员还特别耐心,太方便了!”10月26日,鲍店镇西马村村民李大爷拿着刚办好的医保手续,向邻居夸赞。长子县以“一个基点”提服务、“一套机制”抓管理,让乡村治理更高效、民生服务更贴心。

民生服务上,长子县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针对老年人,推出日间照料、机构养老等八项服务,目前惠及近5万老年群众,覆盖率达80.6%;针对儿童,实现普惠托育服务城乡全覆盖,改造109所乡村学校,开设课后服务“小课堂”和游戏玩耍“小乐园”,让乡村孩子有人看、有人护、有人爱;针对青年,优选高素质青年人才兼任乡镇团组织副书记,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路径,举办“公益红娘”“相亲交友”活动搭建婚恋平台,用“关键小事”留住青年人、稳住青年心。“我通过相亲活动认识了妻子,我们打算一直留在村里发展。”东郭村青年杜晓峰说。

农业生产服务上,长子县近三年累计补贴设施农业6.9亿元,发放涉农贷款10亿余元;围绕农户需求,推行“省专家+县乡农技人员+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的青(尖)椒技术服务模式,实现技术助农“零距离”;不少村党支部牵头开设“零工客栈”,为外来客商和村民搭建用工桥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200余次,直接受益群众8万余人。

良好乡村治理是乡村和美发展的保障。长子县构建“管人、管事、管钱”机制,“管人”方面,实行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农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等管理,形成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自觉的良好氛围;“管事”方面,建设“两员三平台三清单”,用好村务公开栏等传统媒介,形成“线上+线下”同步公开体系,落实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管钱”方面,规范实施“三资”管理、阳光“三务”等举措,确保资金用得清楚、花得明白。(记者李全宏)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山西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