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曹禺先生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35周年题词:“龙马风神,骆驼坦步。”前半句寓意锐意创新,后半句体现沉稳笃实。这份对守正与创新的期许,也是北京的文化使命。
时至今日,北京平均每天有150多场大大小小的营业性演出,去年全年吸引观众超12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以北京人艺为代表的首都文化“金名片”愈发亮眼,释放“大戏看北京”的强劲引力。近日,本报记者专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倾听他对于北京文化密码的独特见解。
新京味文化更凸显包容多元
采访前,冯远征刚刚结束《正红旗下》在重庆等地的演出。这部剧的原著是老舍先生的未竟之作,本是人艺最擅长的“北京戏”。
但创作中,冯远征一度为如何表达京味而发愁。“我们过去擅长的是一拉开大幕就是四合院,观众都知道发生在北京。但如果9场戏都用实景,那就得不停转台了。”最终,他放弃把四合院搬上舞台,而是选用了紫禁城代表性的琉璃瓦顶做布景,凸显北京元素。
对一家成立了70多年的剧院来说,守正与创新是个大课题——要创新,要用新语境表达京味文化,同时又不能在拉开大幕后让观众反问:“这还是北京人艺吗?”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这也是京味文化所面临的考题。京味文化是北京“四个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中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京味文化的影视等领域作品席卷全国。“大戏看北京”,看的正是北京文化的不忘本来和开创未来。
“我们这一代看过于是之等老一辈怎么演北京戏,也应该让年轻一代知道北京戏该怎么演。”他说。今年7月,《骆驼祥子》以1957版的原样面貌重现舞台,参与创作的基本是人艺“95后”“00后”演员。剧里的很多北京话,甚至连打小在北京长大的演员都不懂了,这最初让很多人担心观众能否接受他们的表演。3个多月的创排中,演员们不断翻看老纪录片,跟着老演员一点一点学戏、学语言、学文化,最终把人艺的传统“接”了过来。
描写“流量”时代的《一日顶流》则创新性地在人艺舞台上第一次引入AI角色。为了留住这股反映当下年轻人生活的新鲜劲儿,这部剧打破了耗费大量时间先由编剧改编小说的传统,而是尝试通过导演、演员等集体创作的模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其搬上舞台。
在冯远征看来,京味文化需要结合当下新的语境诠释表达。“随着城市变迁,京味文化也发生了变化,新京味文化更多元包容。”他说,京味文化不再只靠演员满嘴“京片子”和胡同里跳皮筋儿、下象棋来展现。这座城市不仅有胡同、四合院,还有CBD、中关村;不仅有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北京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一起呈现和诠释北京的中国风与国际范儿、书香气与科技感。
爆款作品是积累和沉淀出来的
“十四五”时期,北京平均每年产出200余部电影,有诸多耳熟能详的大作。年初,电影《哪吒2》横空出世,引发全民热议。参与这部电影制作与发行的北京企业中,有影视巨头,也有专业动漫公司,甚至还有小工作室。北京作为视听产业高地,以全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助力爆款诞生。
如何能有更多爆款?
“爆款的诞生不是中彩票,而是积累出来的。《哪吒2》是饺子导演用几年时间才做出来的。”冯远征说,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不是靠AI来完成,需要创作者有生活积累,在这个节奏非常快的时代耐得住寂寞。
他以剧作家郭启宏创作《知己》为例:郭启宏在发现这个故事后想了30年,终于某天一气呵成完成创作,之后又打磨了10年才将其拿出来,经过北京人艺排演后轰动四方。冯远征说,文艺工作者需要踏踏实实地创作,相关政策也应该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支持大家沉淀下来打磨作品。
大家辈出的北京人艺也有“能否后继有人”的焦虑。近几年,人艺进入新老交替期,许多“台柱子”陆续退休。
“20年后站在舞台最中央的就是90后、00后了,现在就得找顶级的专家培训他们。”冯远征直言,当前艺术院团招选演员的局限性很大。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该在源头上抓好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校培养与院团需求要更有效地衔接,培育形成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演艺之都”应该更加国际化
1980年,北京人艺携话剧《茶馆》到德国、法国等地连演25场,彻底“征服”欧洲观众。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两个月前,冯远征带着《张居正》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完成这部话剧在世界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俄罗斯人可能知道李白、杜甫,但他们往往不知道张居正。这怎么能吸引当地观众来看呢?”最初宣传时,他曾担心外国人能不能看懂这个故事。
但海报贴出去没多久,三场的票全部售罄。更没想到的是,戏剧进行到最悲情时,大家会跟着一起流泪。结束时,演员们一次又一次出来谢幕,但观众依然不愿离开,掌声久久不息。
其实,前期舞台搭建时,当地的工作人员就对精美的古装戏服、中式陈设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一直围着欣赏。“北京文化‘出海’的关键在于作品本身,不能简单把大量中国元素堆砌起来,而要以东方美学讲好中国故事。”他认为。
近年来,诸多文化“京品”在海外引发共鸣,祖宾·梅塔、瓦莱里·捷杰耶夫等一批海外大家也纷纷来京,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扩大着“演艺之都”的朋友圈。
“‘演艺之都’应该是国际化的,自己的作品‘走出去’的同时,北京还需要大量国外经典剧目来演出。”冯远征说,当各地大家都愿意来北京演出的时候,“演艺之都”也就基本能形成良性循环,迸发更迷人的文化魅力。(记者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