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公关视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关视野 - 内容展示
沧海锻剑谋胜战
时间:2025年11月20日      来源: 解放军报      浏览:6      

沧海锻剑谋胜战

——来自海军某部的观察报告

赵 言 刘佳成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该部舰艇赴预定海域训练。王 雷摄

该部舰艇赴预定海域训练。王 雷摄

秋日,某海域硝烟弥漫,海军某部组织的一场实兵实弹对抗训练紧张进行。

发射导弹攻击、实施电磁干扰、进行空中拦截……训练中,担任蓝方的该部与某舰艇部队官兵斗智斗勇、激烈交锋,一时难分伯仲。

“今年是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我们只有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不断提升对抗训练质效,助力一线部队增强打赢能力,才能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训练结束,该部领导告诉记者。

沧海锻剑,只为胜战。作为集“试、训、战、研、建、评”职能于一体的单位,该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认真落实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按照战、建、备一体推进要求,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战斗力建设全过程,为一线部队输送大批优质武器装备,培养大量精锐战斗力量,解决许多备战打仗难题,有力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

偏离战斗力这个根本标准,再多的“合格”也没有意义

海风呼啸,浪花翻涌。某新型导弹驱逐舰甲板上,该部何工程师正带领团队对舰艇搭载的新型雷达进行性能测试。虽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可他紧锁的眉头丝毫没有舒展。

“参数合格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战场。”何工程师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对年轻工程师说,“武器装备只有经得起实战环境检验,才能真正成为官兵手中的利器。我们不仅要给武器装备颁发‘合格证’,更要确保它们能拿到‘战场通行证’。”

何工程师的感慨,源于数年前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那次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训练中,刚通过验收的某型雷达多次出现错情漏情。“虽然雷达的各项参数都合格,但跟踪目标不稳定,真是不实用。”参训官兵的话,让何工程师如芒在背。

问题究竟出在哪?为找到问题根源、汲取经验教训,该部在官兵中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仅仅把参数达标当成硬指标,却忽略了装备在战场环境中的实际表现”“只顾埋头检验装备的各项性能,对部队实战需求考虑得不够细致”……讨论中,官兵开诚布公、直言不讳。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对“合格”的认识不断深化:装备建造的终极目标是能打仗、打胜仗,偏离战斗力这个根本标准,再多的“合格”也没有意义。

唯有深研战场特点,方能锻造克敌制胜的海上利器。

高海况、强雨雾对装备性能影响几何?复杂环境下,装备能否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为拉直一个个问号,该部官兵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打通试验场对接战场的链路。他们运用数字仿真技术模拟战场态势,检测各种复杂环境下装备作战效能,摸清装备性能底数,确保装备真正具备胜战能力。

如今,在该部试验现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官兵与该部官兵一起,对新装备进行性能测试,分析问题原因、研究改进方法。

“试、训融合,一举多得。”该部某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大力强化作战需求牵引,积极推动新装备鉴定试验与一线作战部队训练常态化结合,“这一做法不仅使装备性能更加贴近实战要求,还让一线官兵提前熟悉装备操作,有效缩短装备列装后战斗力生成周期。”

训练场上硝烟味越浓,未来战场上胜算就越大

某海域,一场实战化对抗训练拉开战幕。

“发现多批空中目标向我接近!”随着急促的战斗警报响起,担任红方的某舰官兵快速奔向各自战位,采取梯次防御、协同打击等方式,对来袭目标展开拦截。

面对蓝方发起的多波次进攻,红方官兵沉着应对,不仅运用新战法成功“摧毁”来袭目标,而且创造了新纪录:目标发现距离较以往大幅增加,目标处置时间明显缩短。

锋利的刀刃,靠坚硬的石头砥砺;过硬的素质,靠强大的对手锻造。复盘会上,一名红方指挥员感慨地对担任蓝方的该部官兵说:“我们的进步有你们的功劳。每次与你们这样的强手过招,我们都会得到锻炼,都会有新收获。”

如何当好“磨刀石”,助力一线作战部队提升战斗力?曾是困扰该部官兵的一个难题。

“提升部队战斗力需要什么,就重点抓建什么!”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该部决定,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和部队演训需求,采取“实体+数字”双轮驱动模式,建设过硬蓝方。

记者了解到,他们按照“边建设边使用、边探索边调整”的思路,在跟踪掌握对手动态变化的同时,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建设中,确保做到知敌、像敌。

谈起近年来建设成果,该部领导告诉记者:“如今,‘实体’和‘数字’相互补充、深度融合,构成形神兼备的蓝方力量体系。”

多架无人机进行侦察干扰,多枚导弹实施精准打击……在不久前的一次模拟对抗训练中,蓝方的猛烈攻势,令红方官兵应接不暇。

“这种高强度对抗训练,让我真正感受到战场的残酷,也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更加清晰了。”训练结束,红方一名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训练场上硝烟味越浓,未来战场上胜算就越大。”该部一名干部说,要发挥好“磨刀石”作用,就要对标未来战场设难局、险局、危局,使每一次对抗训练都最大限度接近实战,让参训部队在逼真对抗中经受淬炼、提升能力。

畅通服务备战打仗链路,才能提升科研为战质效

“一个咨询电话,引发一次科研攻关,催生一项战法创新。”这是记者在该部采访时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

半年前,某舰艇部队一名干部给该部于工程师打来电话,咨询新装备操作技术问题。交流中,于工程师得知他们正在进行某项战法创新,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撑,一直未能取得明显进展。随后,他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该部为战服务办公室。

“部队急需解决的难题,就是我们科研攻关的课题。”该部为战服务办公室立即抽调科研力量,组成相关课题攻关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论证,攻关团队破解了相关难题,助力这个舰艇部队完成战法创新。

“畅通服务备战打仗链路,才能提升科研为战质效。”谈起此事,该部领导说,他们坚持以战领研、研战结合,发挥“战建结合部”的优势,积极创新科研方式,推动需求、研究、转化、应用深度耦合,切实让科研成果成为部队战斗力生长的“强力引擎”。

科研课题来自一线部队,科研成果用于备战打仗。记者了解到,该部成立为战服务办公室,与多个一线部队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常态组织科研人员深入部队调研,建立科研攻关数据库;协调各单位、各学科科研人员成立联合攻关团队,围绕部队备战打仗急需进行科研攻关;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保障部队科学使用,及时总结梳理应用情况并不断改进。

在该部某试验室,记者看到,一名刚从一线部队调研归来的干部,正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数据库。

“每次到一线部队调研都有新收获。”这名干部说,到一线调研不仅能直观了解装备应用情况,找准科研方向,还能听到官兵立足实践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打开工作思路,“如今,科研人员赴一线作战部队调研攻关已成为常态”。

畅通链路,成果丰硕。近两年,该部根据一线部队备战打仗需求,确立科研课题200余项;百余项科研成果在一线部队推广应用,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

夜幕降临,试验室内依然灯火通明。看着该部攻关人员忙碌的身影,记者仿佛看到一艘艘载着他们梦想的战舰,在远海大洋破浪前行……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解放军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