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推荐 - 内容展示
把中国故事唱给全世界听(我和中国的故事)
时间:2025年11月26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3      

把中国故事唱给全世界听(我和中国的故事)

马克·力文

  马克·力文(左)与傅涵共同演出。
  受访者供图

  马克·力文在长城上自弹自唱。
  受访者供图

  马克·力文2005年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的20年间,他结识了许多真诚质朴的中国朋友,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毅与执着。作为一名学者和乡村音乐人,他常常背着吉他,将这里的所见所闻谱曲成歌,用音乐分享心中的所思所感。这些旋律记录着时代前行的步伐,也见证着他对这片土地和这里人民的情谊。

  

  拨动琴弦  触动心弦

  上世纪70年代,我在美国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来,我辞去待遇优厚的大学教授工作,加入了美国西部服务工作者联盟,成为全职慈善事业组织者和志愿者,为低收入工人争取合法权益。

  转眼30多年过去,在为劳动者权益奔走的岁月里,我和同伴始终努力从世界各国的进步事业中汲取精神力量。我愈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解放与发展的实践,展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于是,我开始研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等经典著作,通过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追寻中国革命道路上的真理之光,也一次次为周恩来的勤政为民而感动、钦佩。

  2005年,怀揣着《红星照耀中国》和1977年的英文版《人民画报》纪念周恩来特刊,我来到周恩来的故乡——江苏淮安,成为淮阴师范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初到淮安,我原本只打算停留一年,却渐渐被这里蓬勃发展的活力与乐观向上的人们所打动。崭新的楼宇、美味的餐馆、错落的小巷……整座城市的温度和精气神,让我下定决心长久留在中国。

  一个寻常的午后,我抱着吉他坐在校园里,脑海里闪过的是课堂上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是街头巷尾热情洋溢的问候,是田野里繁忙丰收的景象,是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风貌。指尖不自觉拨动琴弦,旋律随思绪自然流淌,歌词在心中缓缓酝酿。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反复的修改,我的第一首歌曲《淮安的未来充满希望》浑然天成。歌里唱着森林绿地的秀美,唱着淮安人民的勤劳,唱着洪泽湖的碧波荡漾,其中一句歌词表达了我的心声:“城市的美景处处绽放,你时刻都能感到,她的未来充满希望。”

  歌曲完成后,我立即拿起吉他赶往淮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希望更多人听到它。当歌曲最后一段旋律落下,在场的人无不眼眶湿润,工作人员随即着手将歌词翻译成中文,还邀请诗人朋友将其改编为优美的中文诗。我迁居北京后,又多次受邀重返淮安。每次登台,我都会唱起这首歌,让熟悉的旋律在我的“家乡”上空回响。一次演出中,我有幸遇到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她由衷感慨:“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个外国人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就这样,淮安成为我在中国创作的起点。而这首歌曲,也成为我与淮安、与中国最真挚的情感纽带。

  知音相遇  一拍即合

  在中国生活得越久,我对这片土地就越熟悉、越热爱。有时候走在街头,歌词突然出现在脑海,我便赶紧跑回家记录下来。我很喜欢用写歌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希望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听到我的故事,通过我的歌更好地认识中国。在这条创作道路上,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傅涵,同她开启了一段跨越中西文化的音乐之旅。

  和傅涵第一次见面,是在2007年春天。当时我到中央民族大学面试,偌大的校园让我一时迷失了方向。正当我四处张望时,爽朗热心的傅涵上前为我引路,向我介绍校园的特色景致,第二天还抽时间带我游览北京。得知我在用音乐记录中国故事,傅涵眼睛一亮,主动提出做我的经纪人,她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她的理想。从那以后,我们一人抱着吉他,一人手持二胡,成为彼此最信任的伙伴、最亲密的朋友。

  2009年,在傅涵的鼓励下,我登上《星光大道》节目的舞台,用吉他弹唱自己的原创歌曲《北京风》,用中国传统乐器中阮演绎歌曲《你是我的阳光》,还现场展示了空竹技艺。西方民谣唱法与江南丝竹的巧妙融合,很快点燃了全场气氛。当我唱起我学会的第一首中文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时,现场的观众纷纷起身一起舞动身体。一位评委对我说:“谢谢你,把我们重新带回到童年。”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最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随着默契不断加深,我和傅涵萌生了组建乐队的想法——“秀外慧中”这个名字应运而生,寓意中西文化的交融共生。为了让吉他和二胡两种乐器的音色完美契合,我们反复打磨每一个音符,调整每一段旋律。傅涵曾多次带我回到她位于湖北南部乡村的老家共度春节,让我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的魅力,感受乡土中国的烟火气,给了我巨大的创作灵感。我由此写下《我心中的乡村音乐故事》,把对中国乡村的热爱铺展开来。

  之后的几年,我们带着音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15年,我们先后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当东方遇见西方”专场讲唱会。舞台上,吉他的清亮饱满与二胡的细腻绵长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一首首原创和改编歌曲串联起共鸣故事。身后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我们一路走来的影像,台下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携手欢歌  美美与共

  来北京之前,我对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深入的研究。直到2007年来到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后,我才真正开始逐步理解融合与多元的含义。在这里,各民族学子同窗共读、朝夕相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不断增进理解,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交相辉映。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是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鲜活氛围。

  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的这些年,我教授过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公共演讲和西方文化等多门课程。其中,我付出心血最多的是英语公共演讲课。我深知,世界上有许多人对中国不够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而我在中国、在这个校园里亲身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因此,我教授这门课程的初心,就是帮助学生用英语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引导他们挖掘身边的素材,根据不同受众调整表达方式,让中国声音走向世界、直抵人心。除了在学校教书外,我还走进80多所高校做讲座,其中大多数都与“讲好中国故事”有关。我用亲身经历告诉年轻学子:只要用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优秀讲述者。

  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像埃德加·斯诺这样走近中国、记录中国的外国友人远不止一位。史沫特莱、马海德、路易·艾黎等许多人,都曾在艰苦环境下辗转来到中国,为中国发展作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和故事,也理应被更多人记住。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邀请他们的后代或友人在北京的高校讲述这些前辈曾经的故事。最近,我还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合作,邀请与我一样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走进高校,面向国际学生分享他们与中国的故事。截至目前,活动已成功举办8场,场场座无虚席。一次次讲述、一次次交流,我都深有感触,也深感自豪——能够成为连接外国专家与中国学子的桥梁,于我而言十分有意义。

  教学和讲座的经历,也不断为我带来新的创作灵感。最近几年,我陆续创作了《中央民族大学之歌》《歌颂你——亲爱的中国共产党》《全世界我最想待的地方》等多首作品,用音乐把中国故事唱给世界。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还受邀到科技部演唱《歌颂你——亲爱的中国共产党》。那次演出格外特别,我先演唱英语部分,随后由科技部的年轻同事们用德语、俄语、法语等演唱不同段落,最后大家齐声合唱。不同语言的歌声交织相融,跨越了国界与文化的隔阂,传递着友谊与敬意,那一刻,我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而深感自豪。

  在我心中,中国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平、不断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国家,也是一个始终向朋友敞开怀抱、愿意帮助其他国家共同进步的国家。我希望继续用我的歌声和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同时帮助学生们讲好中国故事,也帮助中外朋友更好地理解彼此。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美国籍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人民日报记者崔琦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6日 17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