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地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 内容展示
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来源: 河北日报      浏览:1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展现我省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本报今起推出《千年文脉·活力运河》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10月14日拍摄的大名府故城复原沙盘。 本报记者 刘萍摄

10月14日拍摄的大名府故城复原沙盘。本报记者 刘萍摄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展现我省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本报今起推出《千年文脉·活力运河》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秋日,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永济渠古河道的水面上。10月14日,“千年文脉·活力运河”大运河河北段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媒体采风团抵达邯郸大名。这座历史上因运河而兴亦因运河而湮,终又因运河重获新生的“北方重镇”,正以其独有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千年蝶变。

回眸历史,运河始终牵动着大名的命运。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此“舟楫竞航,漕运不绝”。至唐代,永济渠上“粮漕船、商船、水师船多达3万艘”,魏州(今大名)作为运河中段枢纽,一跃成为“河北道”治所。诗人李白游历至此,曾以“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的诗句,勾勒出盛唐时期运河与城市的交融图景。

走进大名府故城遗址博物馆,巨大的沙盘重现了北宋“北京”大名城的繁华盛景:街巷纵横,舟楫如织,永济渠畔商贾云集。这座面积达26平方公里的古城,始建于公元360年,却在公元1401年因漳河、卫河齐发的大洪水而深埋地下。

洪水虽使大名府湮没,却也将其以另一种方式封存。大名府故城考古工作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任雪岩介绍,近几年考古工作发现,故城城市布局呈现出“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环套的“回”字形格局,形制与北宋东京城极为相似。

在考古遗址复原展示区,透明玻璃栈道之下,破碎的瓷片、清晰的建筑基址无声诉说着往昔。任雪岩补充道:“2018年重启考古工作后,我们明确了遗址‘回’字形三重城布局,不仅厘清了路网、河道遗迹,还确认宫城始建于北宋早期、内城建于中晚唐,为研究宋元城市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这些发现,不仅印证了文献记载,更揭示出大运河与这座古城血脉相连的命运轨迹——永济渠带来漕运鼎盛,而漳、卫河的泛滥,又让古城繁华被深深掩埋。

我们行至大名石刻博物馆,仿宋式建筑群守护着跨越千年的“石上史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达12.34米的五礼记碑,它巍然矗立,见证着时代的更迭。“此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是唐代何进韬的德政碑,北宋时改刻五礼新仪,又称五礼记碑,明末被洪水掩埋后又重见天日。它的命运几乎与大名府的兴衰历史相同。”本地讲解员赵家慧介绍。

而气势壮观的五礼记碑,仅仅是大名石刻宝库的一角,璀璨夺目的石刻艺术在这里大放异彩——

我国迄今出土墓志铭中最大唐代墓志铭何弘敬墓志铭,其铭文为研究唐代藩镇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朱熹写经碑上的行书窠字体,展现着宋代书法的艺术成就;狄仁杰祠堂碑则铭记着一代名相的不朽功绩……他们串联起唐代藩镇历史、宋代理学思想与一代名臣风骨。这些冰冷的石头因镌刻了文字与情感,历经千年风雨仍在诉说着时代的波澜。

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更是运河文化的载体。“我们这里有很多本地志愿讲解员,大家希望把家乡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赵家慧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与当地许多青年志愿者一样,她希望让更多人从金石铭文中读懂家乡大名曾经的辉煌。

这份辉煌,既有金石为证,亦有城建为实。

为了预防大水灾,明代异地重建大名府城时,充分发挥了古老的御敌、营建和水利智慧,将其建成“龟背城”,即中间高、四边低,并挖了四个大坑,下雨或者水患时,能够充分导流,不会在城中留下积水。不仅城外护城河与运河和支漳河相通,且在四座城门之内各修有登城马道,一旦有战事或洪水,便于调集人进行防御。

暮色渐浓,自大名府城北门“端智门”入城,我们仿佛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刚出炉的大名烧饼令人垂涎,赫赫有名的大名小磨香油飘出阵阵浓香;文创店与汉服体验馆中,年轻人络绎不绝。当地工作人员笑言:“来我们大名,除了吃住,景点都不要钱。”一句轻松的玩笑,背后是文化共享的胸怀与自信。

登临古城墙,夕阳余晖将青砖染上一片暖金。远处,护城河静静流淌;近处,游客在城墙上悠闲散步。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完美交融——不远处的地下是沉睡千百年的北宋故城,此处是生机盎然的现代生活;深埋的遗址见证着运河昔日的辉煌,热闹的市井烟火则续写着新时代的传奇。正如当地文史学者所言:“大名之魂,系于运河;运河之脉,延绵古今。”

如今,大名县正积极推进大运河展示利用,通过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修缮、博物馆建设等一系列工程,让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运河不息,文脉永续,这座被运河托起的千年古城,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记者刘萍 见习记者崔玉洁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河北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