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展示
“无为晚蟹”不怕晚
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浏览:12      
摘要:“蟹加工产品创新创意大赛金奖”“大闸蟹区域品牌贡献金奖”“知名企业大闸蟹评比优质奖”……这些殊荣的获得,既是对“无为晚蟹”区域品牌的肯定,也证明了当地蟹产业在标准化、智慧化发展道路上的卓越成果。

“无为晚蟹”不怕晚

Play Video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蟹产业博览会上,安徽“无为晚蟹”凭借过硬的品质和独特的养殖模式,一举斩获多项大奖。

“蟹加工产品创新创意大赛金奖”“大闸蟹区域品牌贡献金奖”“知名企业大闸蟹评比优质奖”……这些殊荣的获得,既是对“无为晚蟹”区域品牌的肯定,也证明了当地蟹产业在标准化、智慧化发展道路上的卓越成果。

说起无为的螃蟹养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初见端倪,主要集中在河沟里养殖,而且是鱼蟹混养。”无为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德贵告诉记者,到了90年代,村民们陆续开塘养殖,开始走专业化路子。

在生态养殖基地,蟹农撑筏捕蟹。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在生态养殖基地,蟹农撑筏捕蟹。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无为兴起螃蟹养殖,归根结底,得益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地理位置上,无为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水域面广,且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尤其适合水产养殖。

再加上勤劳的无为百姓,靠水吃水,通过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之路。

好蟹不怕晚。

无为螃蟹因养殖周期相对较长,上市时间晚,也被称作“无为晚蟹”。其上市时间较普通螃蟹,要推迟40天左右,但可以持续供应到春节。

如今,无为螃蟹产业发展迅猛,年产量已超2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并且形成了从苗种培育、生态养殖,到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再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无为晚蟹”陆续开捕上市。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无为晚蟹”陆续开捕上市。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中国晚蟹看无为,无为螃蟹看严桥。

作为无为蟹产业的中坚力量,安徽京淼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蟹博会上表现抢眼,独揽两项大奖,在河蟹养殖模式暨养殖能手评比中,凭借科学生态的养殖技术与标准化管理经验,将“养殖能手”称号和“养殖模式大赛最佳模式创新奖金奖”收入麾下。

10月28日,赶在重阳节前,该公司的蟹塘迎来头茬捕捞。银屏山脚下、牌楼水库畔,工人们正撑筏穿梭于水网之间,只见网兜一拎,一只只膘肥体壮的无为晚蟹“簌簌”落网。

“你看咱这螃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再过上一阵子,6两的公蟹、4两的母蟹都是常态!”安徽京淼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号新嗓门洪亮,手中沉甸甸的螃蟹“秀”着严桥镇水域的丰饶。

爬到地笼里的“无为晚蟹”。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爬到地笼里的“无为晚蟹”。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无为市严桥镇,是典型的圩区镇,河湖交织,水质清澈,且矿物质含量高,为螃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今年45岁的陈号新,是地地道道的严桥人,回家养蟹之前,他一直在北京打拼,干的是水产、水果销售的行当。

“我打小喝着长江水长大,老家有好山好水,赶上乡村振兴,理应回来出一份力。”简单的一句话,陈号新道出了返乡的初衷。

从17岁北上谋生,到40岁返乡养蟹,再到获评“养蟹能手”,继而成为无为市最大的螃蟹养殖户……说起陈号新的创业经历,陈德贵如数家珍,“几乎是看着京淼源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事螃蟹养殖,不仅要有情怀、有资金、有市场,还要有技术在手。”

新鲜捕捞上来的“无为晚蟹”。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新鲜捕捞上来的“无为晚蟹”。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陈德贵说的技术,就藏在陈号新的“稻蟹麦”轮作模式里。

“可别小瞧这轮作,经过反复论证,既保证了农民收益,又不影响粮食生产,还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陈德贵介绍道,最关键的是,有效解决了土地非粮化的问题,实现“一田三收”,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站在塘口边,看着开始陆续捕捞上市的“无为晚蟹”,陈号新打心眼里高兴,这一季的螃蟹算是吃到嘴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当下的市场价格,亩均效益在8000元以上,二两母蟹都能卖到48—52元/斤,亩均产量可超300斤。”

从蟹塘的丰收喜悦,到品蟹的大快朵颐;从“稻蟹麦”轮作的模式创新,到卖向全国的“鲜”活速度,“无为晚蟹”用品牌说话、用品质开路,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安徽频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