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建
前几天,我回老家办事。
老家是华北平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走在村里道路上,前面有几个小朋友,也就10岁上下的样子。他们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好开心。突然,一个小朋友对伙伴说:“你喝秋天第一杯奶茶了吗?”
这句话一下子冲入脑仁,震荡了半天——不用问,他肯定是从短视频学来的,我也刷到过。短视频,或者说大数据的推送算法,已经如此迅速地统一了全国人民的交流语言了吗?这种“全球同此凉热”的感觉,通过之前的跳“科目三”、唱“挖呀挖”、追捧“淄博烧烤”,再到如今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次次被印证,而且是不论城乡,不问老幼,甚至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什么情形呢?或许会造就一片绿油油的草坪,没有五颜六色的花朵,没有杂七杂八的野草,只有平平整整、高矮一致、一望无际的草。这是驯化的草皮,光鲜却大量耗水耗肥,不让人亲近。反观野草,却是作贡献的,是生产的,耐寒耐旱,饱含生物多样性。相较之下,哪种情况更可持续呢?
也许有些过虑了。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刷短视频时看到有意思的,就分享到亲友群里。然后就有人回复:我也刚刷到!正想分享呢。天南海北的人们,就这样被相同的话题吸引在一起。也挺好的,大家平时不生活在一起,工作性质也不一样,凑到一起聊天,聊啥呢?从最近刷到的有意思的短视频聊起吧,就跟聊天气一样。
短视频的社交效应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延伸到小朋友的世界,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当下的青少年,短视频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呢?乐观者、担忧者,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说过:“现在天天看视频,小朋友已经搞不清楚我们的日常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生活是什么样子?世界是什么样子?答案应该是五花八门的。多样性是世界的本质特征,不能强求一律,虽然规范化、整齐性是那么诱人。就跟教育下一代一样,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特征很接近、很像,比如听话、乖巧、懂礼貌,回家就写作业,要频繁提醒“别老学,玩会儿”才好……放在实际中发现,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带有滤镜的“好孩子”,不是真实的。
大数据算法的技术逻辑,就是要把特定的短视频推送给特定的人群,客观上给一些人造成了“信息茧房”。而高赞作品的一个特点是“低门槛”,易于接受、易于传播,让人看到之后忍不住赶紧分享出去、扩散开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家人们谁懂啊”都属此类。
技术洪流不可逆。生活在大数据的包围中,享受其便利的同时势必要让渡一部分自我,包括隐私、思考、专注等,但我们依然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在信息的海浪一次次拍打现实堤岸之时,搞一块自留地,种一些不一样的植物,读一些“不热门”的书,想一些“不流行”的事。不必拒绝潮流,但也不必被潮流卷着走。
整齐是一种美,参差也是。我们既要共享同一种热闹,也要守护好自己那一份与众不同的安静。世界的丰富,不在于我们看到了同一片海,而在于每个人心中,能泛起不一样的波澜,留下不一样的感受。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