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科技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教育 - 内容展示
赛场内外感受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年11月24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4      
摘要:近年来,中国先后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等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不仅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提供了高水平竞技舞台,更为外国记者观察和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窗口。来自巴基斯坦、意大利、沙特等国的体育记者在做好赛事报道的同时,记录下中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冰雪产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赛场内外感受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民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滑冰。
  宋 宇摄(影像中国)

  外国游客在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滑雪场体验滑雪。
  张景峰摄(影像中国)

  杭州亚运会田径女子铁饼决赛上,足式机器人为运动员运送铁饼。
  鹿 麟摄(影像中国)

  浙江杭州市民通过增强现实眼镜与虚拟的亚运会吉祥物互动。
  李震宇摄(影像中国)

  四川成都地铁芳草街站内景。
  李 玮摄(影像中国)

  成都世运会兴隆湖湖滨赛场。
  新华社记者 王 翔摄

  近年来,中国先后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等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不仅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提供了高水平竞技舞台,更为外国记者观察和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窗口。来自巴基斯坦、意大利、沙特等国的体育记者在做好赛事报道的同时,记录下中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冰雪产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阿斯加尔——

  冰雪运动成冬日生活乐趣之源

  人民日报记者  程是颉

  “我见证的不只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阿斯加尔自2017年起担任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参与报道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在北京冬奥会采访期间,阿斯加尔听到最多的是赞美。各国运动员高度评价中国在赛事组织、赛场水平、赛程安排方面的周到考量。此外,绿色环保的赛事场馆、热情周到的赛会志愿者、引人入胜的文化展示等,也让各国媒体同行赞不绝口。“这是一场完美的冬奥会,中国以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不仅实现了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也带动了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阿斯加尔说。

  “冰雪运动在中国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阿斯加尔了解到,目前,中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近3亿人。他曾和家人去北京后海滑冰,冰面上玩闹嬉戏的男女老幼,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活力。北京周边便利的滑雪条件,也让他和家人爱上了滑雪运动,成了滑雪场的常客,“对巴基斯坦人而言,这是难得的体验。我们玩得很开心,冰雪运动成了冬日生活乐趣之源。”

  阿斯加尔曾前往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采访报道,中国的冰雪旅游体验让他印象深刻。“人们用巧思和技艺雕凿冰块,以独特的热情欢迎八方来客,让严寒的冬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阿斯加尔说,冰雪运动已成为不少中国城市的独特名片,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消费机会。据统计,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已从2015年的2700亿元人民币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9800亿元,2025年更有望突破1万亿元。中国居民上个冰雪季参与冰雪运动及带动消费规模超1875亿元,对零售、交通、餐饮等行业拉动作用明显。

  通过采访报道,阿斯加尔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背后许多“看不见”的努力。例如,为促进冰雪运动的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推动一系列科技创新,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显著减少冰雪运动的碳排放水平,大幅降低相关设施的维护成本,从而实现了冰雪运动设施的快速普及。中国还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全覆盖,相关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约300家增长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

  “冰雪产业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阿斯加尔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冰雪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将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纳入休闲生活消费,让中国冰雪产业生命力更强、发展更快。“从冰雪产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独特却十分有说服力的视角。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亲眼见证。”阿斯加尔说。

  

  意大利摄影记者菲利波——

  低碳可持续理念改变生活方式

  人民日报记者  游  仪

  便捷的地铁、宽阔的绿道、节能的建筑……今年8月,意大利摄影记者托马西·菲利波在成都世运会期间,体验到了令他难忘的绿色低碳生活。

  “乘地铁既安全又准时。”菲利波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报道体育赛事,成都地铁的干净整洁和井然有序令他印象深刻。掏出手机,刷乘车码,“嘀”的一声,闸机应声打开。从春熙路到宽窄巷子,五六站距离,只用了不到15分钟就到了,对菲利波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速度,“我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市小,没地铁,出行大多开私家车。”

  为方便观众绿色观赛,成都加密地铁、公交班次,在场馆周边设置共享单车专用通道,倡导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行、5公里内乘公共汽车(或地铁)的低碳出行模式。赛事期间,成都还投入700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打造世运会绿色交通专线。“公交车内非常安静,即使在街上,整体噪声水平也比意大利低。”菲利波笑着说,“我们那儿大部分车还是油车,我开的也是油车,城里堵,用得少。下次说不定我会选购一辆中国产的新能源车。”

  场馆作为赛事活动的核心载体,是绿色低碳办赛的关键所在。成都世运会秉持绿色低碳原则改造利用场馆,27个竞赛场馆(场地)中,18个室内场馆完全利用既有设施改造,9个室外场地的建设凸显“生态智慧”。兴隆湖湖滨赛场依托生态水域,将湖滨岸线顺势改造成观赛区,观众在观看龙舟赛事时,抬头便能望见龙泉山的青翠轮廓,实现“赛事与自然共生”。菲利波常去的东安湖体育公园,藏着不少低碳改造的巧思——土建保留原有结构,隔墙可回收再利用,功能区、临时看台采用租赁式装配式板房,空调、电缆等设施均以租代买。“那段时间成都温差大,场内温度却很适宜,听说是优化了空调系统,新风量按需调节,主机能耗也能降低。”菲利波说。

  赛事报道之余行走成都,菲利波看到高楼大厦之间有广阔的绿地、蜿蜒的绿道和盛开的鲜花。公园里、绿道上,许多市民悠闲散步、骑行。从利用“金角银边”打造的口袋公园,到市民用晨跑开启一天生活的兴隆湖环湖绿道,再到大家赏花、品茶的人民公园,处处都有景色。截至目前,成都各类公园数量超过1500个,天府绿道建设总里程突破9800公里。“中国追求低碳、可持续的理念,切实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菲利波说,推窗见景、出门遇绿,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供各国借鉴。

  

  沙特《欧卡兹报》记者阿迈勒·赛义德——

  新技术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日报记者  任皓宇

  “我在杭州亚运会上了解到人工智能在中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回来后就找机会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阿迈勒·赛义德刚结束在沙特国王大学的人工智能培训,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在杭州亚运会采访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我正计划再到中国去,中国太让我着迷了。”

  2023年,赛义德作为《欧卡兹报》记者随沙特代表团参与杭州亚运会赛事报道,那是她第一次访问中国。“我去过很多国家参加赛事报道,杭州亚运会的高水平体现在一个个细节里,展现了中国一流的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水平。”赛义德说,杭州亚运会赛事信息资讯发布及时准确,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周到,交通系统运行便捷有序,“感兴趣的相关信息都可以及时了解,想前往的场地可以顺利找到,我们非常享受在杭州报道亚运会的时光。”

  自动驾驶巴士往返于亚运场馆之间,智能化设备保障亚运物资仓储调配,无人机即时配送医疗急救用品……“智能”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和鲜明标识之一,融入了杭州亚运会的方方面面。一项项全球首推、首创、首用的技术应用,为杭州亚运会装上科技之眼、创新之翼,也让各国记者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赛义德印象最深的是赛场内外无处不在的各类型机器人。“我可以直接用阿拉伯语向机器人提问,它们为我完成报道提供了很多帮助。”她说。

  在中国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赛义德的足迹遍布杭州的街头巷尾。在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以充当导游,进行场馆导览、赛事讲解、问题解答;在钱塘江边,长椅“升级”了无线充电功能,人们坐在江边吹风赏景时,手机就能“满血复活”;在杭州武林商圈,既会“说话”还会“转头”的指引路牌,为游客提供更准确、便捷的导航服务……她看到,借助亚运会,“智能”从赛场延伸至城市运营与百姓生活之中,“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能不断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借助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翻译机,赛义德还“无障碍”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中国各个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很高,城市发展与生态自然和谐相融。”赛义德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打开窗户看见满眼绿色,心情马上就能放松下来,“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人民幸福。在中国的不同城市都能看到蓝天、绿地、清水,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最真实、最直观的体现。”

  “中国朋友的热情让我铭记于心,他们送给我的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还一直保存在家中。”赛义德说,近年来沙特同中国在体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相信未来我会有更多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加全面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脉动。”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17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