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等多省区纷纷集中开展公文抄袭专项整治活动。公文抄袭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政策落地,降低工作效能,令社会各界深恶痛绝。
写作公文是一件严肃的工作。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规定,公文具有特定效力,且严格规范体式,岂容随意抄袭?公文抄袭暴露出来的主要就是作风问题。
“文山会海”是公文抄袭的一大温床。一些地方和单位,各种重复且没必要的公文满天飞,工作沦为各种文件、报告等的往来旅行,“文件落实文件”“汇报显示政绩”成为一些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领导干部推进工作的主要形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空头文件、重叠雷同公文层出不穷。没有经过细致调查、认真研究怎能写出来真文章,只能相互抄袭。
因循保守的心态和规避风险的心理是公文抄袭的帮凶。一些干部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心态,工作只求能够应付上面各种考核、评比、验收、检查,对群众是否满意、工作是否经得起时间检验毫不在意。于是就在公文上动起了歪脑筋,看看别人都是怎么说的,照葫芦画瓢。这种做法,若遇上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的上级,尤其是同样偷懒应付的糊涂官,有时竟真能蒙混过关。这样一来,你抄我,我抄你,公文抄袭之风愈演愈烈。
能力不足和思维惰性为公文抄袭推波助澜。正确书写公文是对干部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但有些从事公文写作的干部,缺乏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训练,又不愿认真学习,不肯深入思考研究公文内容,于是便选择了一条自认为省事的“捷径”——抄袭。这种不思进取、投机取巧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和声誉,更影响了整个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技术便利和监管缺失为公文抄袭提供了便利。拿公文写作来说,只要输入关键词,加上搜索、复制粘贴,一篇“新”的公文即可迅速“拼凑”而成。于是会看到,有些单位和单位、部门和部门所发的公文基本相同,甚至一字不差,成为社会笑柄。而监管和审核的缺失,更是让这种不良现象肆意泛滥。
公文关乎政府形象和群众信任,绝不可掉以轻心。解决公文抄袭问题,关键在于解决部分干部的作风问题。既要坚决破除文山会海导致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又要严肃纠正工作中的不思进取和懒惰之风,以严肃、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来正确对待公文的写作。
相关阅读: